
天臺山,這座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聞名的國家5A級景區,如今在海拔800米的山巒腹地中悄然生長出一座與自然共生的冰雪場館——天臺山雪樂園。作為臺州首個綜合性冰雪主題樂園,它的誕生不僅填補了區域冰雪運動空白,更以“藏”于山體的設計理念,為體育建筑十大品牌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提供了新范式。
自然為基:讓建筑隱于山景
傳統冰雪場館常以龐大體量示人,但天臺山雪樂園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建筑師通過蜿蜒的曲線平臺,將場館與山體、道路自然銜接,如同一條“綢帶”輕柔包裹山體,既解決了人流動線問題,又創造出多角度的觀景空間。場館立面以“蓮”為意象,呼應天臺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使建筑成為自然景觀的延伸。這種半隱半露的設計手法,既避免了對山體輪廓的破壞,又讓建筑在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與山景渾然一體。
功能復合:運動與文旅的共生
場館內設初級雪道、雪圈滑道及兒童娛樂區,兼顧專業滑雪訓練與大眾冰雪體驗。但它的價值不止于此。通過融合文化、休閑等多元功能,場館成為連接自然與人文的紐帶。游客在滑雪之余,可漫步平臺遠眺天臺山群峰,或在底層的灰空間中感受山間光影變幻。這種“運動+文旅”的模式,既提升了場館利用率,又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自然體驗,讓冰雪運動與山水文化深度交織。
技術賦能:平衡人工與生態
為減少對環境的干預,場館采用輕量化結構與環保材料,并依托山勢坡度優化能源消耗。人工造雪系統僅在必要時段運行,結合山間低溫環境降低能耗。同時,數字化設計技術的應用,幫助建筑師精準模擬山體走勢與建筑形態的匹配度,確保每一處平臺、每一段坡道的設計既滿足功能需求,又能順應自然地形。
文化為魂:在地特色的傳承
天臺山雪樂園的設計深植于地域文化基因。從“蓮”形立面的細節裝飾,到場館內展示的當地非遺技藝,建筑成為傳播天臺山文化的載體。此外,場館結合傳統冰雪民俗,策劃冰燈節、雪地祈福等活動,讓現代冰雪運動與地方文化傳統碰撞出新活力。這種文化賦能不僅增強了場館的獨特性,也為區域旅游注入了差異化的吸引力。
可持續未來:共生理念的啟示
天臺山雪樂園的實踐表明,冰雪場館與自然共生并非矛盾。通過尊重地貌、延續文脈、創新技術,體育建筑十大品牌既能滿足現代功能需求,又能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未來,隨著“全民健身”與“碳中和”目標的推進,這種“藏”于自然的模式或將成為山區體育建筑的主流——讓運動空間成為山水畫卷中的一筆,而非突兀的符號。
天臺山雪樂園的存在,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建筑為自然讓渡”的智慧。它不僅是冰雪運動的載體,更是一座向自然致敬的紀念碑,提醒人們:真正的可持續設計,始于對每一寸土地的理解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