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戰勝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終于在支付系統上遇到了最為強大的敵人——支付寶。
微信的支付跟支付寶簡直沒法比,用微信能買啥?買易迅的東西?而我幾乎就記不得易迅的名字,與易迅相對應的是淘寶和天貓,這樣比起來微信羞愧難當。只此一點,微信絕對輸掉了。無疑支付寶后面有太多的勞動成果,而微信的支付系統有什么呢?Q幣?發紅包?這樣比起來,微信的支付系統脆弱得很。
而雪上加霜的是,阿里前不久又掐掉了在微信上的淘寶鏈接,在兩大支付系統之間筑了一道“柏林墻”。阿里的用意很明顯,就是怕用戶習慣了在微信上購物。
另外阿里還驅趕自己的用戶從PC到手機端購物,你會發現在PC上購買變得越來越不方便,阿里的用意昭然若揭,那就是希望用戶用且只用支付寶在手機上購物。
在阿里看來,微信到一邊兒去玩你的朋友圈、去打你的飛機去,至于手機支付問題,你最好別摻和。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否則到時候誰都不好看。
可是微信偏偏就不安分守己,不但搞支付,還搞理財通,直接PK阿里的余額寶,這兩種貨幣基金的利率差不多,可是我沒有理由把更多錢放進理財通,因為如果不是純粹基于投資,而還貪圖一下購物方便的話,我可能會在余額寶里下點功夫。
這樣看來,微信的支付平臺跟支付寶比起來,似乎沒戲了。
從互聯網的發展脈絡來看,騰訊一直占主導地位,如果把互聯網的演化發展比喻成一棵樹的話,那么騰訊始終在主干位置。為何同一批起來的網易、搜狐、新浪都不及騰訊呢?因為騰訊一開始就抓住了互聯網的本質,互聯網的本質是人,而非網絡,亦非訊息。
所謂的訊息大爆炸不假,可是有誰能吸收那么多訊息?人最感興趣的東西是人,人活著的本質是尋求別人的認同,即便學富五車或腰纏萬貫,這些只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同的手段。
所以QQ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互聯網的根本,而網易、搜狐、新浪則被訊息迷惑,弄一大堆密密麻麻、古靈精怪的訊息,讓你盡可能地耗在他們的網站上。?
谷歌在這方面就看得更明白。它不是讓你在它的網頁上停留更久,而是幫助你盡快離開它的網頁,因為人對過多的訊息是排斥的。
我還記得我們剛開始學會用電腦上網,基本上都是從QQ開始的。Windows打造了一個PC平臺,卻幫QQ做了一盤菜,很多人上網就是為了上QQ。
后來,偏偏有個不安分的喬布斯搞出了一個iPhone的東西,從此互聯網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當時還沒反應過來,第一波機會讓新浪給抓住了,推出了微博,可新浪由于對互聯網認知的偏差,仍然圍繞訊息來展開,形式都是許多人圍繞著某個訊息轉發評論展開的。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塑造了不少大V,可這跟咱老百姓屌絲啥關系?就是咱不明真相跟著起哄才成就了這幫大V。搞訊息這東西是很危險的,全民都搞訊息更危險,最后微博變成了民告官爆料反貪的武器。于是在微博上打擊謠言的同時,順便扯下一些大V(薛蠻子等)的皇帝新裝,新浪微博算是消停許多,到最后官不喜、民不愛。
之前騰訊也搞出騰訊微博這種事,不知是想阻撓新浪微博還是真想發展起來,不玩人了,玩起了訊息。直到微信的推出,才真正回到正軌。
其實,微信的出現,嚴格地說也不算什么偉大發明,微信的重要價值就是把QQ積攢的5億粉絲給平移到手機上。
為此有人說,這是市場領導者通過顛覆自己打了一場最好的防御戰。我認為這是不了解騰訊價值的荒唐解讀。當年小馬哥逢人就講我有5億粉絲,雖然矯情,卻不失其價值的本質,騰訊成功的根本就在于它有粉絲,QQ是在PC時代服務這些粉絲的工具,而微信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服務這些粉絲的工具。
千萬不要把QQ通信工具和微信通信工具當回事兒,該當回事兒的是這群粉絲。所以微信絕對不是什么石破天驚的偉大發明,而是一個必然的產物,沒有張小龍搞出來,也有李小龍搞出來。
如果說Windows平臺為QQ做了一盤好菜的話,那么智能手機平臺則為微信做了一盤好菜。想想看,中國人上網時間都耗在QQ上,而手機里用得最多的是微信。
而支付寶對于智能手機,就差點分量了。因為沒有智能機的時候,支付寶在PC上就夠用了,現在又說可以滿足人們利用散碎時間購物,這不是胡扯嗎?智能手機的第一要義是隨時隨地和人聯系的,利用散碎時間購物是其次,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用PC的大屏幕篩選商品,考慮成熟了可以通過手機支付。而在手機上支付所占有的時間,遠不如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占用的時間多。
請問如果買一款手機,微信功能與支付寶功能你只能選一項的話,你會選擇哪個?多半會選微信。
如果支付也是人們之間交流的一個手段的話,天然的支付功能應該在微信下面,而不是獨立于微信多出一個支付系統。這樣想來微信搞支付算是天經地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