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此前的“拿小拳拳捶你胸口”、“萬臉懵逼”一樣,這類現象有個專業術語,叫meme(發音可以念做秘母),包括但不限于表情包、模仿視頻、鬼畜等。
Meme和基因(gene)的意思相似,是文化傳播時的一個內容元素,可以是宗教、謠言、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諺語、用語、用字、笑話等。Meme的中文翻譯有模因、米姆等很多種音譯的名稱,但是基于我們目前的互聯網傳播環境,對meme最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一個字——梗。
像熊本熊、docomo鸚鵡一樣,這類“梗”們在國人的社交環境里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表情包。對營銷人來說,表情包們總能成為病毒營銷的一個著力點,但是,表情包那么多,為什么紅的偏偏是皮皮蝦呢?
因素一:要么萌,要么夸張
雖然許多meme本身是來源于IP的,比如來源于《暴走漫畫》的暴漫畫表情包,或者來源于《三國演義》諸葛亮罵王朗的一系列鬼畜內容,但是這些由IP衍生的meme多數和原IP的關系并不大——相信B站鬼畜區的那些作者和粉絲多數對《三國演義》電視劇并沒有那么熱衷。
和IP不一樣,meme本身沒有IP所具有的劇情、復雜人設、人物感情關系等一系列故事性的內容,多數meme只有一張圖片、一個造型、一句話或者像彩虹貓那樣的一小段視頻,形式非常簡單,卻能依靠簡單的形式制造廣泛的傳播。
因此,meme能夠傳播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質上有兩個特征:要么像docomo小黃鸚鵡一樣萌,要么像皮皮蝦一樣富有表現力。萌很好理解,人們都喜歡美麗、可愛的事物,像docomo小黃鸚鵡和熊本熊這樣的卡通角色總是惹人喜愛;而皮皮蝦表情包中,騎在皮皮蝦身上的人物采用了暴走漫畫一樣的表情,加上“駕駛皮皮蝦”這種夸張的舉動和其隱含的放蕩不羈的個性特征,其實也反映了許多人在網絡環境中的開放、逗比心態,引發了惡搞屬性年輕人的共鳴。
因素二:能夠低成本的進行UGC創造
幾乎所有的熱門meme都有大量的社交網絡UGC內容。皮皮蝦從原有的“皮皮蝦我們走”,衍生出“皮皮蝦我們回來”、“論速度你是比不過皮皮蝦的”、“帶上你的皮皮蝦有多遠滾多遠”等一系列表情包后,進而引發了大量來自品牌方、興趣愛好者制作的“XXX我們走”的UGC內容。
這些內容一方面豐富了傳播素材,另一方面連結了許多受眾的興趣愛好,讓皮皮蝦meme更具生命力。
除了皮皮蝦之外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媽媽再打我一次”漫畫。
漫畫中媽媽打女兒的造型極具表現力,同時前后的反差也足夠劇烈。機智的網友們發現這種表現力和反差可以應用在許多場景中,因而制造了一大波社交網絡UGC內容,同時這四張漫畫可以結合飯圈、LOL等不同的圈子文化來創造內容,而P圖的成本比皮皮蝦還低,所以火遍互聯網的任何一個圈子也就十分容易了。
一個meme的火爆程度往往和UGC難度成反比的。像“媽媽再打我一次”,簡單的修改幾個字就可以創造新內容,而技術難度也無非是PS抹去原有文字在加上新的文字,甚至還出現了“媽媽再打我一次網頁版生成器”這種小白應用,可以說UGC零難度。
而對于皮皮蝦來說,UGC成本要比前者略高,不僅修改文字,還需要摳圖調整拼接,因而它的火爆程度也達不到前者的高度。
同樣,霸占B站鬼畜區的“諸葛亮罵王朗”作為視頻鬼畜的形態,UGC難度簡直比前兩者高了N個數量級:寫文案、找素材、剪視頻、調音調……因此產生的UGC內容及傳播力相比前兩者非常有限。
從百度指數圖中可以看到,藍色的“媽媽再打我一次”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火了一波,綠色的“皮皮蝦我們走”近期剛剛開始上升,而橙色的“諸葛亮罵王朗”相比前兩者就幾乎為0了。
另外,藍色的“媽媽再打我一次”百度指數從0到13萬只用了3天的時間,而綠色的“皮皮蝦我們走”百度指數從0到突破10W卻幾乎用了超過3周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簡單的推測,UGC成本決定了meme內容的豐富度,內容豐富度決定其傳播的次數和強度,因此UGC成本越低、技術上越容易實現,一個meme會越熱門。所以,別怪你百度搜到的那些表情包太模糊了,畢竟這可是大家重復創作無數次的素材呢。
因素三:與現有社交語境充分契合
無論是“皮皮蝦我們走”,還是“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其實都與當前現有的社交語境有一定的契合度,這些賤兮兮的梗們活躍在聊天群、社交網站、social內容中,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對他們幾乎形成了剛需:當朋友聊天群中發了“皮皮蝦我們走”時,沒有“皮皮蝦要突突突了你們”該怎么回應?當看到網紅段子手紛紛刷皮皮蝦內容時,不知道這是什么梗如何搞得懂別人的笑點?而正是由于他們存在于社交當中,與現有的流行文化結合才能讓它們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讓大眾get到它們的點。
例如,以視頻形態存在的meme們,如果可以和B站熱門的“超威藍貓”、“張全蛋”等熱門素材結合,就能夠以鬼畜的方式進行傳播;而表情包們如果可以和流行語結合,會更適應社交語境。
本身的表現力、UGC的低成本、社交語境的契合,熱門的meme們大多都有以上的特征。筆者幾年前曾有一張表情動作極為夸張的照片被友人們處理加工成了一套表情包,回想當時,幸好僅僅符合筆者小圈子的社交語境,未得以廣泛傳播,否則恐怕今日真的不敢出門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