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能帶來什么,大致不出“給你看”和“帶你看”兩個概念,前者充斥著美女、搞笑要素,主播就是內容生產者;后者似乎是進階層面,由掌握資源的專業人士帶普通網民走進陌生領域。
但無論何種形式,歸根結底是注意力經濟范疇,打的是營銷牌。這種天然廣告屬性吸引所有經濟參與者幾乎是早晚的事情。這不,離直播最近的科技企業CEO開始對網絡直播趨之若鶩:小米董事長雷軍、凡客CEO陳年、餓了么CEO張旭豪、聯想CEO楊元慶……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這些神秘的經濟領域領袖用更接地氣的方式接近網民——比以往社區、微博、微信的互動范圍更廣,形式也更生動。
企業和企業領袖愿意做出姿態,熱愛直播的網民也樂于窺私,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心理學、營銷學的完美結合。
但這種結合還是少一點為妙,既然是營銷,CEO直播只是趕上了風口,因其個人標簽更容易帶網民走上“偏聽則暗”的歪路,這并不比天天呼喊“我最好,我第一”的傳統廣告強多少。
社交營銷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大貢獻之一,比如它幫助中國手機制造業涅槃重生。某種程度上,不懂社交營銷的人,會被直接看做是“不懂互聯網”的人。這個年代,這種指摘甚至可以成為所有行業都不愿意背負的罵名。
另一個不愿意被承認的事實在于,上述熱衷網絡直播的企業或者CEO無一不遭遇危機。你看,微信之父張小龍掌握著最牛的社交工具,卻仍然神秘異常。
當然,較真的人可以指責筆者“這沒有必然聯系”,但不妨仔細看看,趕在互聯網營銷最前沿的企業CEO骨子里已經對營銷缺之不可。
企業CEO的營銷都是中心化的注意力營銷,與口碑沒有一點關系。中心化營銷味道越重,意味著口碑營銷在企業中占據的位置越低,意味著企業CEO精力向營銷傾斜的更重。
這未必不好,但至少不值得津津樂道。以當下的移動互聯網傳播格局,酒香也怕巷子深,差不多已經淪為偽命題,尤其是互聯網科技企業,本身自帶媒體屬性,更缺的是工匠精神和耐得住寂寞。
如果做一道選擇題,我更愿意看到農民朋友為豐收的大櫻桃做直播。作為營銷領域最火熱的新模式,網絡直播更多地向營銷稀缺的傳統流通領域傾斜,是功德無量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