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華潤涂料成立肇始的“中國民營涂料發展30年”,并未因2022年的到來而結束,反而是剛剛開始——繼華潤涂料之后,今年將有多家涂料企業(含涂料原材料企業,下同)迎來“30周年”的重要發展節點。
1992年,來自寶島臺灣的大寶化工在東莞建立公司,今年是其進入大陸市場的“30周年”;
1992年12月,立邦涂料(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工廠也隨之落成。這成為立邦涂料進入中國市場的標志,因此今年是其進軍中國市場的“30周年”;
1992年,專業從事水性乳液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恒和永盛集團,其前身廣州白云恒和精細化工廠成立,因此今年也是恒和永盛集團的“30周年”;
……
資料圖片: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的立邦涂料,首先在上海浦東建立第一家工廠,至今已成功運營了30年
如果說華潤涂料的成立打開中國民營涂料經濟的新局面,那么1992年將是以立邦為代表的外資(包括港資、臺資,下同)涂料企業嗅到中國內地市場新氣息的關鍵時間節點,外資涂料品牌開啟了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的大幕;而民營涂料企業和外資涂料企業的蓬勃興起,也直接帶旺了對原材料的市場需求,因而“成就”了一批諸如恒和永盛、巴德富這樣的原材料“頭部企業”。
因此,當我們2021年因應華潤涂料30周年推出“激蕩30年:中國民營涂料發展30年”的選題的時候,就明白這并非一個單一的時間點,而是一個具有一定維度的時間段——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營涂料企業迎來它成立的“30周年”,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外資涂料企業迎來進入中國市場的“30周年”。
資料圖片:大寶化工東莞生產基地
如同我們在《2022年新年獻詞》中所預判的那樣,從今年開始,中國涂料行業或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資本時代”。
在“資本時代”當中,民營涂料企業并不是一個過去式,而將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上市、并購、投融資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到新時代的建設當中;而外資涂料企業更將是“外部資本”的一個主體,或將在中國市場有更大的作為。
事實上,當時光倒退到30年前,民營時代的興起便伴隨著涂料企業的第一次資本萌芽——在民營涂料企業的蓬勃興起的同時,老牌涂料企業們在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國企改制的“指揮棒”下,開始了第一輪的資本嘗試,不少企業紛紛開始謀劃進入資本市場。其中包括今天已經進入北新涂料旗下的燈塔涂料,便是在1992年完成了股份制改制。
經過30年的歲月激蕩,盡管證明了以老牌涂料企業為代表的中國涂料企業第一次資本試煉總體以“失敗”告終(至今僅渝三峽A“碩果僅存”),然而它們對于作為后來者的民營涂料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嘗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讓始于2011年前后的中國涂料企業第二次資本試煉有所收獲。
從這個維度上看,1992年至2022年,也是中國涂料行業資本歷練的“激蕩30年”;重溫這段歷史,或許能夠給即將到來或者已然到來的“資本時代”帶來更加全面的、立體的把握與關照,從而更加清晰地指明中國涂料行業的發展前路。
資料圖片:從廣州白云到肇慶高要,恒和永盛發展的30年見證與助力中國民營涂料企業的蓬勃發展
在2021年“激蕩30年”的年度主題基礎上,2022年我們繼續延續并加入“資本時代”的元素,確定“激蕩涂料資本”這一年度主題。
一方面,我們繼續關注那些迎來而立之年(或者進入中國市場滿30周年)的涂料企業,為它們梳理歷程,見證當下,預見未來;同時配合它們的紀念活動(若有)做更多的內容和(或)視頻策劃。
另一方面,我們將重點觀察涂料企業的“資本動作”,從股改到IPO再到最終的上市(無論成功與否),及至上市后的資本運作等,將全程跟蹤與見證,分析與解讀;同時也將以史為鑒,挖掘經驗,總結教訓,指引未來。對于可能出現的大宗并購案例,我們也將傾注更多的目光。
資料圖片:三棵樹上市敲鑼儀式。三棵樹是中國涂料行業當前最成功的上市企業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激蕩30年”和“資本時代”兩者之間并非孤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互融通、互為關聯的——那些經歷了30年(或將近30年)歲月蕩滌的民營涂料企業、外資涂料企業,都將是接下來活躍在涂料資本市場上的主角,它們的實力更接近上市的門檻或者更有能力發起一筆筆收購;當然,加速進入涂料市場的國有資本(國企或央企)也是不容忽略的力量。
它們的實力是如何練就的?對于涂料行業內的我們,自然再熟悉不過;然而置之于浩瀚的資本市場當中,當下或者未來涂料資本的“弄潮兒”們仍然需要對外展現自身的舞臺。而2022年的我們,將致力于搭建這個舞臺的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