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整個陶瓷瓷磚品牌市場銷量下降,瓷磚經銷商都存在庫存壓力。瓷磚市場的傳統淡季來臨,價格也會有所下降,而金融監管以及房地產調控正在不斷加碼,市場對瓷磚需求的擔憂也與日俱增。
瓷磚價格會不會下跌?與此同時,江西、四川、福建、廣東等產區瓷磚價格都分別出現10%以上的下跌,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市場發展越來越快,經銷商只有不斷選擇更有力的新品,才能夠保證自己在市場上的份額和對中下游客戶的發言權。
近幾年,受漲價和環保的影響,廠家之間的競爭也是愈演愈烈。從拼價格到拼展廳、拼終端,微利之下,廠家、經銷商的營運成本都在快速增加。面對當前淡季嚴峻的環境,挺過了漲價潮的經銷商該如何經營?很多人都明白,渠道型經銷商已經面臨淘汰,而智力型經銷商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在這個行業拐點的重要時刻,下半年廠商一體化都將面臨嚴峻考驗,雙方都需要重新定位,廠家想要突破現狀,在白熱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就是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著力去培養忠誠度較高的經銷商客戶。
經銷商現在更明白,廠家永遠是廠家,你要選擇的是可以穩定供貨的品牌。廠商之間永遠的利益一定會大于永遠的感情。市場銷售方面,經銷商必須選擇一個具有穩定周期的瓷磚品牌,只有生命力夠長,才能夠保證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和銷量的增長。選擇廠家的時候,一定要從新品本身的定位和企業所擁有的研發實力評估,再做決定,切不可盲目的跟風,因為決定這款瓷磚產品生命周期的是市場的需求和產品技術含量。
判斷瓷磚市場形勢的好壞,一般都是看瓷磚產量是否會供不應求。自二胎政策放開后,國內建材市場的需求似乎問題不大。從年初開始,環保限產、停產,改用天然氣、統一天然制粉等新聞不絕于耳,但從實際效果看,執法程度寬松不一。比如某產區紅頭文件已明文規定有多少家陶企必須停產,但在執行過程中卻發現,實際中停產的陶企寥寥無幾。
大部分限、停產的時間較為短暫,加上新上生產線的產量,粗略估計2017年的瓷磚實際產量應該也就略低于2016年100億平米左右。
宏觀來看,國內外壓力不減,對下半年的預期多是悲觀。一方面,隨著美聯儲縮表,央行開始被動縮表,利率呈現抬升趨勢,將會對資產價格形成明顯壓制。另一方面,上半年房地產調控進一步趨嚴,目前大宗商品也開始了一波力度較大的回調。
瓷磚需求明顯下滑,價格已出現松動,在瓷磚生產成本方面,市場各類原材料資源緊缺、短缺的局面已完全緩解,但在仍有利可圖的背景下,瓷磚成本支撐價格的力度會非常有限,多數瓷磚產區市場銷售成交情況較為清淡,能維持產銷平衡的廠家少之又少。此時,瓷磚價格一旦出現下跌,經銷商的心態也會隨著出現變化。有些經銷商就表示,寧可生意不做,也不做庫存去接廠家的盤。
不管是大品牌還是小企業,新品生長周期被拔苗助長,越來越短。很多品類還來不及鋪開和沉淀,就被一擁而上的山寨版推上了死亡的邊緣。這大大的增加了企業新品培養的困難,也增加了經銷商新品代理的風險。
降低成本,或將是企業未來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在當前行業內創新、產業升級尚沒有大趨勢的前提下,陶企如何立足自身優勢,避開短板,通過高效資源整合,并透過成本良性下降,贏得競爭利潤,從而為下半年的發展創造機會,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緊迫。
從原材料得天獨厚的渠道、研發工藝勝天半子的專利、生產效率品質的穩定、運輸配送的便利、售后服務周全等等方面,都需要全面兼顧,不斷地完善和強化,才能使企業在成本領先戰略方面贏的先機。這些不是無奈之舉,而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