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后的第三年,餐飲業依然“難”字當頭。但在步履維艱的行業中,咖啡賽道卻呈現出勃勃生機。
在過去的上半年,咖啡賽道依舊熱鬧非凡。
國內主要咖啡品牌瘋狂開店擴張;喜茶、書亦燒仙草、檸季、甜啦啦等茶飲品牌先后布局咖啡賽道;華為、李寧、時代商業等其他領域商業巨頭也開始進軍咖啡賽道。
咖啡,成為疫情下少有的發展趨勢向好的餐飲業細分賽道之一。
咖啡香氣持續誘人
新老玩家齊發力
咖啡品牌正忙著瘋狂開店擴張。
據美團線上數據,截至2022年5月1日,中國內地共有咖啡門店11.73萬家。其中,在一線城市,現制咖啡門店數呈現逆向增長。壹覽商業統計數據也顯示,2022年1-4月,國內17家連鎖咖啡品牌共開新店1545家。
這17家品牌包括Manner Coffee、挪瓦咖啡、星巴克、瑞幸咖啡等國內主要咖啡品牌。
3月,Manner Coffee 公眾號一條“全國十城,200+新店齊開”的消息,引發業內關注。消息顯示,3月8日~3月10日,Manner在上海、杭州、重慶、武漢、南寧、海口、北京、深圳、成都、蘇州10個城市,同時開業200+家門店;
6月,挪瓦咖啡官宣新開百店,包含上海、成都、武漢等29個城市。截至目前,挪瓦咖啡門店數量已經超過1500家 ;
星巴克公布的第二季財報顯示,第一季度(截至4月3日)星巴克新開門店97家;
據瑞幸咖啡公布的未經審計的第一季度財報,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凈新增門店556家。截至5月24日,瑞幸咖啡共有門店6580家,超過星巴克成為國內咖啡賽道的“當紅頂流”。
咖啡賽道的火熱遠不止于此,今年以來,各大茶飲品牌也紛紛加速布局咖啡賽道。
4月,書亦燒仙草正式入股咖啡品牌DOC咖啡,隨后并購了DOC咖啡,成為DOC咖啡的控股股東;
5月,新式檸檬茶飲品牌“檸季”入局咖啡市場,全資控股的咖啡子品牌“RUU COFFEE”首家線下門店在湖南長沙開業;
6月,喜茶入股少數派咖啡,持股比例約12%。而這還并非喜茶首次參與咖啡投資項目,去年7月,喜茶就投資了Seesaw咖啡;
6月,甜啦啦旗下咖啡品牌——卡小逗首家門店在蚌埠萬達步行街開張。卡小逗表示,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開出150家門店。
咖啡香味不僅吸引了茶飲品牌,許多與咖啡毫無關聯的企業也正跨界而來。
2月,中國郵政第一家咖啡店——郵局咖啡在廈門正式營業,門店售賣產品包括咖啡、茶飲、甜點和郵局周邊。6月6日,郵局咖啡首家校園店在東南大學正式開業。
2月,天津“狗不理包子”成立高樂雅咖啡食品(天津)有限公司。
5月,李寧申請注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隨后有網友表示,在北京、廣東、廈門等地區的部分李寧門店已經浮現李寧咖啡的身影,有的只要在李寧門店任意消費后即可免費獲得一杯“寧咖啡”。
5月,天眼查APP顯示,華為申請注冊“一標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標,商標類別為餐飲住宿。
6月,時代商業首家自營咖啡館“TIMES·C CAFE”在廣州天河智慧城開業。
“咖啡熱”離不開品類特性與資本助力
事實上,自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國內現制咖 啡市場開始發展以來,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與咖啡消費習慣的培養成型,我國咖啡整體規模一直呈現穩定增長的勢頭。2018年開始,咖啡更是成為資本重點布局的賽道之一。
咖啡為何如此受追捧?特別是在疫情下還能持續火熱?紅餐網就此問題與“頭號餐謀”創始人翟彬進行了深度交流,同時也結合了多位業內人士看法,總結出咖啡賽道火熱的幾點原因:
1、咖啡消費場景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
不可否認,疫情帶來的反復封控對餐飲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能堂食、客流量減少、經營成本增加直接導致了一大批餐飲企業倒下,活下來的更多餐飲企業也是艱難生存著。
但咖啡消費,卻并不像大部分餐飲店鋪那樣對堂食、消費場景嚴重依賴,即便是在疫情前,咖啡的消費很多也是以外帶、外賣為主。所以在疫情期間,即便不能堂食,咖啡不會像其他中餐、西餐、火鍋等品類受到那樣大的沖擊。
2、咖啡具有剛需、高頻、高復購以及高成癮性
美團美食和咖門聯合發布的《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現制咖啡市場規模達89.7億元,同期咖啡品類訂單量同比增長178.7%,遠超中式糕點、烤物小吃、茶飲等品類。預計2023年現制咖啡市場規模將達到157.9億元。
如今,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咖啡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品類,消費邏輯更偏向于剛需。對許多一線城市的人而言,咖啡已經成為必需品。
以上海為例,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間,“上海 我要買咖啡啊”就沖上熱搜第一。此外,據美團線上數據顯示,6月1日上海復工首日,上海外賣訂單量較上周同期增長了76%,其中咖啡漲幅最為明顯,上漲了210%。
翟彬表示,“咖啡是一個養成的邏輯。一開始你可能一天喝一杯,慢慢的你可能喝兩杯、三杯,你對咖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高,這個消費是逐漸升級的。所以說咖啡是好賽道,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它的高頻、高復購以及高成癮性。”
3、咖啡的原料、供應鏈成熟
逐漸成熟的咖啡供應鏈,也給想進軍咖啡賽道的品牌增添了信心。
在中國,提到咖啡供應鏈,大家就會想到云南的咖啡產業。據悉,云南的咖啡豆產量約占國內總產量的99%,是中國的咖啡豆主產區。
早在2010年,星巴克就在云南建立了咖啡豆種植園。近幾年,瑞幸咖啡、Manner咖啡、Seesaw咖啡等國內咖啡品牌也紛紛開始推出標注云南咖啡豆的產品。
國內咖啡供應鏈的完善,促使咖啡產品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帶動產品的價格也下降,目前國內本土咖啡品牌大部分產品的價格都在30元以下,親民的價格又推動了咖啡消費的增加。
4、資本入局助推“咖啡熱”
“咖啡熱”的浪潮也離不開資本的助力。
從今年餐飲業投資融資情況來看,資本市場保持了對咖啡賽道的熱情。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1-5月咖啡賽道共發生12起融資事件,已披露融資金額高達30.58億元。而根據紅餐大數據,今年上半年(截至5月30日),餐飲行業僅有49筆融資。
咖啡企業本身的亮眼表現也鼓動著更多資本入局。5月,瑞幸咖啡公布未經審計的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官宣實現自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由虧轉盈的瑞幸,也讓更多資本看到了咖啡的可觀前景。
結 語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咖啡賽道的火熱仍將持續。
如翟彬所說:“大家瞄準的是咖啡的未來。咖啡的功能性、成癮性,加上一個養成邏輯,都會給咖啡帶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