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在新作《未來簡史》中大膽預測了人類社會發展,被《泰晤士報》等多家媒體評為年度最佳圖書。最近,赫拉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正在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許多領域的表現將超過人類,比如駕駛汽車、診斷疾病。未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取代,數十億人將成為“無用階層”。
從歷史上來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進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那么,是不是失業率越來越高呢?顯然不是!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行業不斷涌現,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會越來越多。比如,鐘表的出現雖然使更夫失業了,但從事鐘表行業的人比以前的更夫多得多。
以美國為例,上世紀30年代初“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口只有1.2億,失業率一度超過20%;現在美國人口有3.2億,然而現在美國的失業率只有4.8%。以整個世界而言,200年前世界人口只有10億,現在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比200年前大大提高了,能不能說現在的73億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多余的?當然不能這樣說。
在古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但仍然經常發生饑荒。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比例越來越低,在經濟發達的美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到2%,不但養活了美國人口,還有大量的農產品供出口。古代人恐怕想象不到,農業人口竟然能降到如此低的比例。
技術進步往往是解放勞動力而不是使勞動力成為多余,因此,勞動力從舊的產業不斷轉入新的產業。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轉移到制造業;工業技術的進步,使大量的工人脫離了制造業,轉移到第三產業。一個人不從事農業生產,并不意味著這個人就一定會失業,因為他還可以從事制造業或服務業。同樣道理,一個人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他還可以從事其他行業。
如果人類只滿足于吃飽飯,那么全世界只需要一小部分人從事農業生產就可以讓全人類吃飽飯,這樣現在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無用階層”。但俗話說:“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為了滿足人類各層次的需求,必然會有相應的行業被創造出來。
可以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大量的人員將從事科學研究、創造發明、文化教育和藝術行業。尤其是,智能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制造、銷售和管理可望成為一大產業。未來社會,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升級為智力勞動密集型產業。
機器代替了人類的一部分體力勞動,人工智能則代替了人類的一部分腦力勞動。人是萬物之靈,是人創造了人工智能,而不是相反。人類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自暴自棄。